OBD平台 13923841485
车云网科技 OBD车联网行业领军品牌

车联网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车云网科技 人气:2680 发表时间:2022-05-19


车联网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前言

回顾历史,车联网概念引入我国已有十多年时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互联网企业的介入,车联网发展势头迅速,成为诸多汽车产品的新卖点。车联网产业链模式也不断的发生较大变化,各个不同参与主体在不断博弈融合。移动出行服务和大数据的各种应用的发展,以各种不同的生态形态的出现也将在未来给车联网产业链带来新的变化。

二、车联网系统概述

   车联网系统是指通过在车辆安装车载数据终端设备,收集汽车动静态信息,并通过云计算平台处理信息,进行车况监管、控制和提供出行增值服务,实现车与车、车与人、车与交通设施等互相连接的系统。典型的车联网系统由车载及移动端软硬件、车联网云平台、第三方服务三部分构成(见图)。

其中车联网云平台是车联网系统中较重要的部分,云平台集成了云存储、大数据运营、呼叫中心、网关、OTA等模块,是车联网系统的关键枢纽:通过云平台大数据分析,可不断改进车联网系统功能,改善用户体验;云平台的架构保证第三方服务内容可更替代、可优化,提升服务质量;数据网关、支付网关等可拦截有害信息,保证数据安全;云平台统一的数据输出,可有效保证第三方服务HMI界面、使用体验的一致性;通过云端ID账号体系,可实现一云多屏,使用户在车载端和移动端都能获得完整的服务体系。

车载及移动端软硬件是用户与车联网服务的直接接触点,决定了用户体验的好坏。车载智能硬件也是实现车辆远程控制、远程通信的基础。车载软件的HMI设计则是体现车辆品牌特征的重要途径。第三方服务多为地图、天气、停车、加油、维修保养、社交等出行服务。

也有一些车联网系统没有云平台架构,第三方服务直接输入车载系统,在车内呈现出平板电脑化的车机模式,常见于硬件设备商开发的后装模式。这种模式弊端较为明显:数据在第三方服务和用户间直接传输,没有通讯模块,车联网系统无介入,服务器、云平台无法获取数据,无法做大数据分析。因为不能及时获取用户数据,也就难以有效应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用户体验难持续优化;第三方服务无集中管理,HMI界面不统一;无用户统一账号体系,面临服务体验碎片化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三、目前车联网模式

   本身车联网系统架构复杂,涉及诸多软件、硬件及平台架构。车联网的产业链经过多年的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整车企业、TSP供应商、软硬件供应商、网络运营商、互联网内容和服务供应商等众多的参与方,多方的参与催生了多种产业链模式百花齐放

1.传统的车联网产业链模式

传统的车联网产业链模式是以整车企业为主导,整车企业起初是站在厂家的角度完全主导车联网系统的开发,包括车联网系统的云平台架构搭建,软硬件开发、内容服务定制、平台搭建等均由整车企业绝对掌控。这种模式的优势很明显,车联网的主要目标服务为整车企业战略服务,有利于维持品牌的一致性,对本品牌的车辆性能和系统提升有非常好的数据参考。但劣势也很明显:由于车联网系统复杂,整车企业需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对整车企业管理和运营水平要求高;对事先选择的供应商要求很高,供应商的更换成本也很高;受整车企业研发周期规划的影响,车联网更新迭代速度也很,而且对用户需求的体验也不够。所以车联网在这个时期的发展速度其实并不快。

现在多数的整车企业不得不选择开放车联网系统,积极联合互联网,和网络通信商共同开发。这种模式为整车企业节约资金人力的投入,更新迭代速度相对较快,同时可以优势互补,是一种较有前景的开发模式。

也有一些整车企业选择将车联网系统开发外包给供应商,外包模式可缩短整车企业的车联网研发周期,迅速投入市场,打造卖点吸引消费者,且成本较低。但后续与供应商数据业务的合作以及相关开发可能处于被动地位,若所有车型全部外包给一家供应商,则容易受制于人,若不同车型选择不同供应商,又难以保证品牌服务体验的一致性,对品牌形象不利。不得不选择车联网系统外包定制开发,4S店打包推广,车企运营模式。

   2.互联网企业参与后的车联网系统

互联网势力布局车联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汽车这一重要的流量终端,吸引车主通过平台消费,扩大自己平台的影响力,锁定中高端用户群,占据汽车数据入口和完善数据链条。互联网企业较大的优势是庞大的用户群和较佳的用户服务体验开发能力,在车联网产业链中是较懂消费者的一环。由互联网企业整合车联网系统开发,往往对消费者体验感较好、吸引力较强。但互联网企业也缺乏对汽车核心技术的理解和认知,在相关硬件开发方面不擅长。一般车企企业也会因数据保密而对车辆数据做了加密,所以智能硬件获取车辆数据就会收到很大的限制,从而无法提供用户体验感很好的刚需。

近些年国内一些互联网企业逐渐主导车联网产业链开发,一般以车联网云平台系统的建设及软件应用层面的开发为主。在云平台建设中,发挥自身在大数据分析、数据安全、账号体系等方面的优势,提高了数据利用价值,促进了车联网系统的升级迭代。在软件应用层面,借鉴自身平台的成熟经验,大大缩短了车联网系统的开发周期。

但互联网企业主导开发,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是否将第三方服务局限于自身平台?大数据所有权及相关开发如何与整车企业合作?系统开发的主导权如何与整车企业分配?数据的归属是车企还是共享?这些问题的解决仍将是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

当然也有一些互联网企业轻度介入车联网产业链,只负责提供出色的内容和服务,不与车联网产业链其他参与者抢夺市场,也不失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3.网络运营商主导车联网系统发展

网络运营商是车联网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其初期业务主要是为整车企业车联网系统提供SIM卡及通信网络,但作为车联网网络通道的把持者,又拥有庞大的用户资源,网络运营商也在尝试主导车联网系统的开发。但网络运营商在上游缺乏对汽车核心技术的理解和认知,难以针对整车企业开发针对性的产品解决方案,网络运营商在下游的消费者产品体验方面经验不足,不能吸引足够的流量去变现,所以网络运营商主导的模式发展一直困难重重,虽然资金雄厚,但也独木难支!

4.硬件设备商主导车联网

硬件设备商主导车联网主要是进军汽车后装市场一些硬件设备商主攻车联网后装系统,主要基于汽车OBD诊断接口,提供通信模块、蓝牙模块、WIFI热点等,具有成本低、安装简单、实现途径依赖手机、符合用户习惯、可迅速提供车联网服务的优势。但如前文所述,后装模式技术先天不足,数据获取不全,受制于人;可替代性强,技术门槛低,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获利模式相对简单平台架构单一,资金不足往往是一种比较短视的开发模式。

 

四、车联网产业链模式发展趋势及建议

1.融合发展是车联网产业链模式的必然趋势

从车联网产业链模式的现状可以看出,硬件设备商主导的后装市场弊端较多,开发短视,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形成气候。网络运营商虽然主导网络通道,但在车联网产业链上下游都没有太多积累,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难立足。

相对而言整车企业、车联网供应商和互联网企业优劣势明显,整车企业在车辆的核心技术领域优势明显;车联网供应商熟悉车联网系统开发流程和上下游开发衔接;互联网企业在软件开发和用户体验方面积累较多。整车企业和供应商是相互依赖、互相成长的关系,而互联网企业庞大的线下用户群、优良的软件开发能力和大数据分析开发能力则是未来车联网系统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

基于以上分析,可判断未来国内车联网产业链中,以整车企业为核心,互联网企业、车联网供应商融合发展的模式将是车联网开发的必然趋势。

2.适应车联网产业链趋势的建议

随着数字服务、移动出行服务的发展和大数据应用的全面落地,未来车联网系统的竞争将不单是产品功能的竞争,更多的是运营和服务的竞争,这就要求各个参与方能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车企应具备足够的前瞻性和创新思路,抓住主流趋势,积极转型,拥抱互联网,筛选优良的合作伙伴,提供适应时代发展的车联网功能服务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车联网服务体验。车辆远程控制、远程通信等功能与整车电气系统高度匹配的功能,也仍需整车企业纳入整车开发过程,并积极面对电动化带来的整车电气化架构的改变,不断提升拓展功能边界,能体现品牌调性的方面如HMI界面设计也应由整车企业严格把关。

车联网供应商在云平台架构整合方面是较优良的,但在当前各方势力混战的市场环境下,整车企业将难以提供明确的需求清单,供应商更需要具备洞察市场、创新发展的能力,帮助整车企业明确需求,然后才能更有效的整合资源,提供适应时代发展的车联网解决方案。

互联网企业较能深刻理解互联网思维,但更要尊重 “汽车思维”。一方面,与整车企业在用户大数据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共享考验着双方的智慧。另一方面,移动出行服务的开发流程应融合车规级标准,尽一切可能保证驾驶安全:一要做到系统稳定,版本迭代要经过严格测试,减少漏洞和缺陷;二要做到驾驶场景的安全,各项出行服务的提供不能干扰到用户的驾驶,并尽量能辅助提高驾驶安全性。

5G时代的到来,通信网络技术的迅速提升,互联网服务的高度成熟,用户对汽车智能网联化的期待,为车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车联网产业迎来了较好的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若能抓住机遇,合作共赢,实现优势互补,相信车联网各个参与方都能迎来美好的未来